本文目录一览:
《桃花源记》是鬼故事吗?
《桃花源记》不是鬼故事。
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全文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、自食其力、和平自由的世外桃源,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《桃花源记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。
创作背景
元熙二年(公元420年)六月,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,次年,刘裕采取阴谋手段,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。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。他无法改变、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,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,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。《桃花源记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。
桃花源记是鬼故事(是鬼故事还是乌托邦)
《桃花源记》这篇文章,想来很多朋友即便是过了很多年,这当中的一两句话也是能够脱口而出的。这篇文章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,陶渊明生于东晋,所在的时代为晋朝。晋朝,是三国结束之后的朝代,虽然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,晋朝统一。但是就像是当初秦灭亡,汉成立之后,虽然秦朝打下了很深的基业,但是时代的黑暗和混乱的现象并没有很大的改观。
晋朝同样如此,碍于晋朝统治者的无能,陶渊明的仕途路可谓是“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”,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,最后丢下一句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便潇洒隐归。《桃花源记》,陶渊明通过描写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,摆脱了世俗的纷争和腐朽,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渴望。至此,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他想象的圣地。可细细读来,却另有玄机,这仿佛不是仙境,而是坟墓。
我们一边看原文,一边分析。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这里是说晋朝有个捕鱼的人在外出捕鱼的时候迷路了,然后看到了一片桃花林。第一个疑点就出现了,结合当时的创作环境和历史背景,两晋时期,战乱频繁,天下虽统一,但是还残存余孽。百姓们流离失所是常态,土地荒芜更是意料之中。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,不会不被人发现,应该有好多人能在此聚居。其次,“忽逢桃花林”,桃树在古代是聚集阴气的,一半会在下葬的时候多种植一些桃树,活人生活的地方是绝对不会种桃树的。在古文献中也有佐证,魏晋《葬经》记载:门前桃桑,为大凶。从风水上来说,坟地是阴灵活动的场所,桃木是用来避邪的,可想而知这片“桃花林”是怎样的存在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
这里是说,在桃花林的尽头就看到一个小山,有个小口,有微微的光亮。但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应该知道,这种“口小肚皮大”的结构,正是秦汉魏晋时期墓道的典型结构。当时社会混乱,经常会出现盗墓的情况发生,古人迷信,认为被人盗墓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,所以墓道一般都会修成前窄后宽的样式。换个思路,如果真的是一个村庄的话,村口的道路不至于修得很窄。
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从这一大段当中我们能提炼出主要信息:
从秦朝的时候躲避战乱祖先来此安家,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,更不知道有汉、魏晋。
这里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穿得一样。
粮食丰富,不缺吃穿,没有丝毫生活压力。
从这三点我们能看到相互矛盾的地方,不知道现今何世却于外面的人穿得一样;在此躲避战乱,不曾出去,但是却有吃不完的粮食,每家每户都过得很怡然自乐,丝毫没有战乱中求生存的感觉。
至此,我们可以推断,从秦汉到两晋时期,历经百年的时间,衣着习俗肯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可是这群人说几百年来从来没有见过外人,也没有出去过,那衣服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样呢?结合种种,可大胆猜测:这些衣服是后人烧给他们的,粮食也是后人上供的。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,后遂无问津者。
文章最后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后人再去寻找的时候,已经找不到了,也是在暗寓这里的“世外桃源”或许并不是真是存在的。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写了一个鬼故事,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给世人创造的一个完美世界,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,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,人人心之向往的地方。
或者我们换句话来说,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鬼故事,那么恭喜你: 世间混沌,唯你清醒。 《桃花源记》通过一个死人的世界,告诉世人,人世间本来就有很多痛苦,那些所谓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复存在,活着,就需要不断接受这个有一千一万不确定因素的现实。滚滚红尘是一个大道场,只有体会了世间的苦,才能真正体会人间的爱。如果你认为它真实存在,那么也恭喜你: 世间即便有再多不堪,你仍能抱有热情奔赴山海。 你的理想主义、你的浪漫主义,你的乐观主义,都将是你行走在这人世间最坚硬的盔甲。
所以,读到这里,你认为《桃花源记》是什么呢?
为什么总有人说《桃花源记》是鬼故事?
因为其中有许多东西是细思极恐,桃花源记大概讲了武陵人意外遇到了世外桃源,但是在受到村民热情的招待之后,离去之时,村民特意叮嘱他不要向外界透露他们的事情,结果渔人欺骗他们不会告诉别人,出去之后又告诉了世人,然后带着世人回去找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了,这便暗示着人心不可信,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不会存在的。
但是现代总有人喜欢过度解读,比如:主人公是渔夫,开篇描述了渔夫以捕鱼为生,一时间迷了路,才误入桃花源记。
这里有一个值得怀疑的点,渔夫工作十数年,肯定对于河道了如指掌了,怎么会迷路,而且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发现桃花源。
接着,文中描述了渔夫走近桃花源入口,发现入口处两旁栽种了大量的桃树。
种桃树可有个讲究,一般来说人住的地方不会栽种这些阴性的植物。
、
桃树,槐树这些都是阴性的树木,往往具有神秘色彩,有人拿桃树专门用来辟邪,如桃木剑在传闻中就可辟邪驱鬼。
众人皆知,陶渊明独爱菊花,既然描绘的是自己所崇尚向往的世界那应该写成菊花林才对。
渔夫从入口处进入,刚开始勉强够一个人通过,后来走了几步豁然开朗,俨然是一片新的天地。
单纯这么看可能没有什么怪处,但其实这种前窄后宽的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为墓地所采用,是用来防贼的,防盗墓贼。
为何入口处构造设计的如坟墓一般,桃花源究竟是世外仙境还是一片大墓地?这值得人深思。
人生活的地方讲究风水,不可能设计成这搬,还有,要知道,桃树栽种在坟墓附近是可以聚阴辟邪的。
有人怀疑这些树是被人可以栽种在此处,为了镇压邪物死人。
渔夫进入桃花源后,看到了一片极其美好的景象,土地平旷,房屋平整排列有序,人们安居乐业,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的极为幸福,除了与世隔绝外,其他都和外界没有区别。
穿着打扮和源外的人没有差别。
而细思恐极之处就在这里,渔夫上前询问,方才得知,这里的居民都以为自己生活在秦朝,要知道秦朝离东晋已过去了几百年。
秦朝服饰生活习惯和东晋截然不同,渔夫刚开始还以为自己误入了什么地方,到此刻他才发现这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。
为什么说此处细思恐极呢?
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穿着和生活习惯。渔夫和众人询问,期间没有困难,他们交流地极为顺畅,但是几百年间语言早已不同了,村民们穿着的服饰与外界相同,可是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桃花源啊?
怎么解释?唯一的说法就是他们是死人,他们所穿的衣物都是后人烧给他们的。
渔夫最后接受了村民的款待后便离开了,离开时他还留了个记号,可是后来再来寻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。
这里有可能是渔夫遇到了鬼打墙,又或者是上一次的场景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。
墓道里常常设下机关,这里不光有物理机关,也有精神上的,渔夫有可能是在墓道里遭受到了迷药,所以才幻想出了一方天地。
故事的最后,是南阳刘子骥去找了一次便重病而亡了。
刘子骥身体本就虚弱,可能是在墓道里遭遇了毒气被毒死了,这也是一种好的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