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临夏东乡晚上哪里好玩(临夏市晚上哪个地方好玩)

admin 2022年11月08日 03:01:37 6
临夏东乡晚上哪里好玩(临夏市晚上哪个地方好玩)摘要: 本文目录一览:1、临夏有什么好玩的地方?哪些景点必去?...

本文目录一览:

临夏有什么好玩的地方?哪些景点必去?

1、炳灵寺石窟

推荐理由:炳灵寺石窟分上寺、洞沟、下寺三处,以下寺最为壮观,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。其中第169窟为一天然大洞穴,是现存最重要石窟。

2、刘家峡水库

推荐理由:黄河河水在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,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

3、八坊十三巷

4、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

5、大拱北

6、大墩峡

7、东乡族自治县

8、古动物化石博物馆

9、罗家洞寺

10、东公馆

还有173条相关问答,更多临夏新奇玩法,点击查看

临夏市有什么好玩~好吃的啊!!!

临夏小吃

每当冬天,河州回族、东乡族等民族群众娶媳妇的时候,新房里除了要放些核桃、红枣外,还要给新郎、新娘放上一碟子“糖瓜”。所谓“糖瓜”者,就是河州土产的一种饴糖。新郎进入洞房,和新娘子慢慢分享那甜蜜蜜,脆生生的糖瓜,既是一种享受,又含有某种诗一般的象征意义,真是一种古朴而美好的风俗。

河州的北乡、东乡一带的川塬山区,多种一种叫作糜子的小秋作物,其籽粒有壳,壳呈黄色或褐色,椿去籽壳.即成黄澄澄的“小米”。这种小米性粘糯软,含糖量很高,是糖坊家制作饴糖的主要原料。

酿制饴糖要放“面头”,就是麦芽。这种麦芽不是通常指的酿啤酒用的那种大麦芽,而是用本地产的青稞沤发的“麦芽”。

如蜜饴糖煎熬出,制作饴糖的:工序又多又繁重。首先是选好上等糜谷,淘洗干净,上笼蒸熟,然后拌上麦芽,装在缸或木桶里,加上摄氏50度左右的温水,放置在炕型火墙上加温发酵。约2—3小时,拔去桶底的塞子,糖水就会“流”出来,这叫作“淋”浆。淋出的糖水就可入锅熬煮了。一般除淋出的二遍糖水可继续入锅熬煮外,三、四遍糖水则要加注在刚刚要发酵的桶里当温水使用。如此循环往复,边淋边熬,锅里的糖汁慢慢就变成了饱和状态的饴糖浆。

刚出锅的饴糖呈赭红色。糖坊师傅在蒸锅台子上栽了根木桩,将柔如面团的饴糖一头缠在木桩上,一头绕在手腕上,像拉面条似的反复在盛有糜谷的蒸锅上蒸馏盘拉,就叫拉糖。这样拉出来饴糖就从赭红色变成了灰白色,若再用人工拉成带状,切短,就成了又甜又脆的板糖。拉成圆柱条状,再用丝线拉切成棋子状的糖块,河州人就叫“白疙瘩”。在熟练的师傅手里,乘热盘拉饴糖的技巧犹如拉面师傅拉面一般,又快又稳,千变万化,看起来十分轻松自如,美不胜收。

河州饴糖业有“糖坊家”和“花糖家”之分。上面所述的生产过程就是糖坊家的营生。所谓花糖家,也叫“糖瓜客”就是用糖坊生产的糖稀液和生糖为原料,再用红枣、核桃仁等土特产加工出品种多样,花色各异的糖瓜的工匠。

河州糖瓜所用的原料,主要有核桃、红枣、芝麻、胡麻、花生米、杏仁等。把优等面粉、鸡蛋、清油和在一起,加工成面条状再蒸熟,就成了糖瓜的大宗原料——面仁(也叫面酥)。

制作糖瓜的技术要求很高,要求糖瓜的色、香、味俱佳。拿“核桃仁”来说,首先要挑选上等核桃,去皮取仁,蒸煮过油,按比例掺入饴糖,放在锅里加热,掌握火候,反复翻炒至饴糖溶化,乘热放在模子盒里加压成形,又乘热切成条状,再切成薄片,待到凉透变脆,才能变成色黄如姜,香甜酥脆,越嚼越有味的“核桃仁”。照这种方法,还可生产出枣仁糖、芝麻糖、花生糖、面酥糖等等花色品种来。

腊月和正月是糖瓜销售的黄金季节。

每到腊月,汉族群众的年货单上是少不了要列上糖瓜一项的。因为糖瓜具有滋阴清火,润肺止咳的功效,是老年人和儿童极好的补养佳品。“含饴弄孙”的成语正说明了这个道理。河州人买糖瓜,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用途,就是要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晚上,贿赂“灶神爷”,让他老人家尝尝糖瓜的滋味,也好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

河州饴糖过去多行销青海、甘南、夏河、玛曲等藏区。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藏族同胞,他们都很欣赏河州饴糖,这也成了一种传统习惯。例如逢上像拉卜楞的正月毛兰会,来自雪山草地的藏胞都要 争购糖瓜,带回帐中,与老小分享。旧时,河州饴糖的销量相当可 观,生产也颇具规模,到50年代初期,仅临夏市沙楞街就有糖坊 20多家,都由回族手工业者经营,饴糖买卖十分红火。后来因为 “洋糖”的冲击,这个行业很快衰落了。令人高兴的是,到了80年代竟有人继承手艺,恢复了小批量的生产,且颇得顾客青睐,十分畅销。许多人出于好奇,买一些带回家中细细品尝,方知其味香甜可口,它的独特风味是现代的高档糖果所无法代替的。

贴子相关图片:

作者: 瘦狗 2005-11-17 13:57 回复此发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 回复:临夏小吃

90年代初,随着一阵强劲的西北风,一时间东乡手抓馆占领了临夏市场,“东乡手抓羊肉”的香味,飘溢在临夏的大街小巷,其速度之快,来势之猛,使许多人为之瞠目。这股风四处扩散,“东乡手抓”风糜兰州及周邻各县,青海、宁夏各地也常常见到“东乡手抓羊肉”的牌子。而马哈三则是东乡手抓走向市场的开拓者。

“东乡手抓羊肉”何以能在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能迅速打开局面呢?这首先应归功于其品质的优良。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,滋补温中,强骨壮阳的功效,而且肉质细嫩,不膻不腻,醇香可口,鲜美无比。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,几顿“东乡手抓”使你顿时恢复元气,有常吃习惯的人,几天不吃,叫你想得发慌,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,一经得食“东乡手抓”,美食美味使人流连难忘。

东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,海拔2500米左右,地势高而切割深,属于黄土高原浅山丘陵区,气候温凉,四季不甚分明。夏凉夏短,冬冷冬长,具有冬干夏温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气候特色。土质属于山地大白土、白麻土、红粘土,含有多种微量元素,虽然降雨量少,只有300毫米左右,但牧草却有8000多种,属于干旱草原植被。草类以本氏茅、小白蒿、引果芥、百里香为主,加杂有许多野葱蒜等调味草类。东乡羊原为蒙古羊种。公元三、四世纪,从东北迁至河州的游牧民族吐谷浑、鲜卑等,带来了大量的蒙古羊种,以及以后历代由于政治、经济原因大量输入蒙古羊种,在这里的水土、气候、饲草及自然条件下,各族人民特别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与差异性很大的藏羊杂交,培育出兼有蒙藏混血型的优良品种,这不能不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对人类的一种贡献。

其次归功于合理的调制。东乡羊讲究囫囵下锅,先用猛火猛攻,待水沸腾时打尽带有许多杂质血液的沫子,放置花椒、胡椒、姜片、草果、蒜苗、红辣子、青盐等佐料,而后再施以慢火、血水将干,捞取剁块食用,或打成股份,吃“平伙”。同乡好友,围坐在——起,刮着三炮台,吃着手抓肉,谈笑风生,和睦融洽,别有一番情趣。其中,“站羊羔子肉”是肉中“极品”。

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,早在南北朝前后,是帝王的贡品,到了明代还有“贡汤羊87只”的记载(明嘉靖《河州志》卷1),称之为“枹罕赤髓羯羊肉”,也叫“枹地羊”,就是枹县境(包括今东乡地区,当时尚无称为“东乡”的地名,“东乡”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)的红骨骨髓的羯羊,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“枹地羊”。东乡羊也叫“枹地羊”由此而来。

现在,东乡县委、县政府将“东乡手抓羊肉”和“东乡洋芋”作为开发东乡的两大拳头产品之—,打向临夏,打向兰州,打向北京及全国,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,为繁荣东乡经济服务,可谓有胆有识。曾记得80年代初,有人说:不能大力宣传东乡羊肉,怕食客蜂拥而至,吃尽扫光。相比之下,相形可见矣!

最近,有人对“东乡手抓羊肉”进行精加工,深层次开发创出了新的路子。该产品的开发使河州名食手抓羊肉打向国内外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。

连接里很多~

东乡哪里好玩!

人民公园 街心花园…王安石故里上池村 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位于抚州市东乡县,距离县中心25公里,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。该村始建于北宋、迄今已逾千年,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。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. 世宦祠 为上池典型古代建筑代表作,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。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自古英豪软卓识。祖德可以师,学问可以传,至今乡里仰遗风。”这是悬挂在上池村“世宦祠”内的一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。正大门还有一副对联是“政治抗三代之隆,差让伊皋伊旦。文章驾百家而上,殊超韩柳欧苏。”横联:“俎祀光华”。旧时在上池村“世宦祠”祠堂里面,四壁挂了很多题赞上池村王氏先辈丰功伟业的名人字画、木匾等。至今“世宦祠”还流传有多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。 “世宦祠”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,极其雄伟,砖、木、石结构,用料精良,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、木雕、石雕。宗祠坐北朝南,三厅三开间,面宽12.2米,进深30.4米,高6米,占地面积366平方米,正大门石匾阴刻“世宦祠”三楷书,两侧大门上匾阴刻“登科”和“及第”字样,笔锋舒展,笔力遒劲,是难得一见的古代书法。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(欲称三门六墩)。前厅进深7.65米,中厅进深12.3米,后厅进深6.9米,呈后高前低势,中设两天井,封火山墙,为典型的明代建筑。 以前世宦祠的夹墙内藏有王安石画像,每年的正月初一在祠堂内挂出,供村民祭拜。同时,还有历代名家的画亦同时挂出展览。宋朝画家画的十八骏马图,一马一图,栩栩如生。还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赠与王安石后裔的砚台,砚台呈绿色,长23厘米,宽14.55厘米,重8.25公斤,两侧刻有2条龙,侧有一条盘龙,上方正中刻有“御赐之宝”四字,十分珍贵。砚底有米芾自刻铭文,如今此砚和夹墙里取出的一些画像均藏于东乡县博物馆内。 “大夫第”古民宅,坐落在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委会上池自然村南面,坐北朝南,砖、木、石结构,为上池王氏三十世行繁九一公王采兰于同治元年(1862)所建。 王采兰,字英贤,例赠奉直大夫,生于清嘉庆辛未(1811年)五月,殁于光绪丙子(1876年)六月,长兄王观兰(1803—1860)字尚贤,学名梦祥,清太学生,三兄王谷兰(1809—1883)字聚贤,学名梦槐,清太学生,长子德才(1836—1899)字义荣,从九品,次子王修才(1850—1919)字鹤洲,学名澍瀛,清太学生知州衔。例授奉直大夫,幼子王异才(1851—1902)从九品。 “大夫第”建宅主人王采兰,中年时在湖南津市和大庸县开有二家百货批发行,并任湖北汉口江西会馆馆长,在馆内设有“招武收院”。在上池于同治元年(1862年)始,花费三年时间,才将“大夫第”住宅建成。 王采兰三兄弟为清太学生,父子俱赠授大夫,他们除在湖南有二个批发店面三幢住宅,在湖北汉口有一幢书院外,在上池老家村南面共建有五幢房屋,分主人住宅二幢,书屋一幢,杂工、雇工房二幢,以“大夫第”为中心主体建筑。 主体建筑面宽21米,进深30米,占地面约600平方米,设三厅,五大井,穿斗式梁架,中间侧门通向偏房和厨房,正堂反厅上方横木匾阳刻“松苞竹茂”四字行书,南向正大门和东大门上额匾各阳刻描金“大夫第”三字楷书。左侧门上额匾阳刻描金“迎旭”二字行书。 原屋内雕梁画栋,屋外石刻精美,门窗木刻,为典型徽雕,民宅内厅堂,正间、偏房、厢间、柴房、厨房、仓库、天井、走廊、花园、养鱼池,一应俱全,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。 “荆国世第”门楼位于上池村的南面,砖、木、石结构,坐北朝南,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,高7米,深3.2米,宽8.4米,门楼上额石匾阳刻“荆国世第”四楷字。 此门楼相传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时所建,后历遭火劫,民国元年(1911年)第五次重修,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。清乾隆六年(1714年),上池王氏廿七世孙王校在《土地王氏重修族谱引》中道:“……初,文公与金溪周彦弼友善,道经今地上池。……丁内艰归,乃筑别墅于其中。……若将终于此也,然士人以文公旧基、若山、若陂、若桥仍以荆公名,志所自来也……” “荆国世第”门楼前有一方池塘,门楼与池塘间空地上,竖立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登科及第者的旗杆石,“荆国世第”门楼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、文物价值。 “双龙出水”古建筑群民宅,座落在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委会上池自然村南,砖、木、石结构,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“二仪堂”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。 王接云,名国康,讳文康,号南浦,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,生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戍(1778)九月,殁于咸丰三年癸丑(1853)七月。 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,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“二仪堂”,并在吉安、樟树、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。他在从事经商,教育事业的同时,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,在上池老宅后构建“二龙出水”双宅,并同时在“二龙出水”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,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。 “双龙出水”建筑群以“双龙出水”紧密相连、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。 “双龙出水”坐北朝南,进深16米,宽22米,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,每幢均设上、下二厅一天井,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,连同前庭院,西庭院和东走廊,共占地约600平方米。 老住宅前照墙左边设总大门,门上额匾阳刻“衍庆”二楷书,坐南朝北,与东边书院并排而建,进深18米,宽25米,每幢均设二厅二天井,连同前庭院,西庭院,东走廊,共占地约600平方米。 灵柩宅进深20.5米,宽12.5米,设一大天井,一大灵堂,八灵房,占地约250平方米。 仓库设一天井,六谷仓,占地约110不立米。 柴房三间占地约110平方米。 马房一排占地约60平方米。 厨房一排三间占地约140平方米。 长工、雇工房工排四间占地约150平方米。 建筑内弄巷一条长约45米。 以上“双龙出水”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,另有花园、水井、池塘、厕所等约占地面1000平方米。 “双龙出水”建筑群连同花园、水井、池塘、厕所等配套设施总共占地约3000平方米。 王接云一家四世同堂,子孙文武双全并善经营,经济雄厚,故“双龙出水”建筑群占地庞大,结构恢宏,配套设施齐全,建筑群内主人住宅、厅堂、正间、偏房、厢间、书院、雇工房、灵柩宅、仓库、马房、弄巷、天井、水井、花园、池塘等一应俱全,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。 “荆公桥”位于东乡县黎圩镇上池自然村西半公里处,据传始建于宋,为纪念王荆公,故名“荆公桥”,又名“上池桥”(“上池桥”之称在朝明嘉靖东乡县志卷三第三百一十三页有载)。清乾隆十二年山东知府鳌宾海氏作《上池王氏宗谱序》云:“螺峰之麓(罗家岭)蜿延起伏,星罗棋布,比户而连薨者,上池也,东盼铁炉(北炉峰)云雾如烟,南顾珠岭(明珠峰)圆净如璧,北望金峰,嵯峨万丈,荆公夜宿之诗存焉,西瞻龙安,长岗迢递,荆公送弟之句在焉,俯瞰流泉,泷溪宛潭,荆公之桥名焉……”。上池村1931年第八修《王氏宗谱》中有明故王辑撰《重建荆公桥记》,现碑刻石尚存,唯文字漫灭难认,仅存数十字,桥头原另立有,“上池荆公桥”石刻碑,现已毁。 “荆公桥”东西向,横跨泷溪港,桥为二墩三孔,花岗石构造,长10米,宽0.95米,“荆公桥”下为泷溪港,宋王安石为之题诗《泷溪晚烟》云:“笋兴迢递出泷溪,草树含烟路欲迷,绕屋好山看不尽,数声啼鸟夕阳西”。 “荆公桥”为研究王安石在故里上池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,文物价值,早已列入《东乡古迹》。 千年上池翰墨香,古谣说:“临川才子金溪书”,上池王氏,自有史以来,人才辈出。旧属临川的上池村与金溪合市镇、双塘镇接壤、山川钟秀,人文荟萃,真正是人杰地灵,为“临川才子”之名注入最深厚的内涵。 上池自王益,王安石,王雱祖孙三代举进士后,名声大振,一门八进士,盖世无双。 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,真宗咸平三年登陈尧咨榜进士;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,祥符八年登蔡齐榜进士; 王安石的长兄王安仁,皇祐元年登冯京榜进士; 王安石本人,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; 王安石的四弟王安礼,嘉祐六年登王俊民进士; 王安石的五弟王安国,熙宁元年召试赐进士及第; 王安石六弟王安上,历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; 王安石的长子,王雱治平四年登许世安榜进士; 从咸平三年起,六十九年间,王安石祖父以下登进士者八人,从古至今,鲜有闻者。 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(即科甲举子,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),每年正月初三日,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,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,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,俗称“尊学校”。这种仪式,也是到解放后才停. 上池村建有很多公共建筑。有众多祠堂,如王氏大宗祠、安上公祠二栋,一栋为祠堂,一栋供族人娱乐,有戏台和看台,台柱上写有一副对联:装几个忠臣义士人间冷暖尽知,唱一声阳春白雪天地万物皆空,以及睿二公祠(现存)、南池公祠、世宦祠。村中还有一栋两层楼的书院,上、中、下三进,天井立中堂两旁,共有28间房屋,周边另有附属房。书院内有茶花树一对,罗汉松一株,院外有池塘、竹园,有三棵参天樟树,一株梅树,环境十分幽静秀丽,是读书的好地方;楼上有一圆窗正对百叶陂,窗上一匾写着“听月楼”,夜阑人静,凭窗观月,十分醉人;池塘的屏墙上有一石刻,上书“浴云池”,水连云天,云在水浴,十分和谐。此情此景有个教书先生写了一副对联: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,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。村里有一个寺庙,面积400平方米,常年香火不断。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、二十六是庙会的日子,庙内五尊大菩萨被抬到周边十多个村庄,供群众祭拜,十分热闹。走出村口,俯瞰池塘,远眺峰丘,真为此处山水钟灵毓秀而流连忘返。 请采纳谢谢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