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世界上最难写的20个字。
1、龘(dá)笔画数:51史上最难写的汉字;
2、靐(bìng)笔画数:39;
3、齉(nàng)笔画数:36
4、齾(yà)笔画数:35;
5、麤(cū)笔画数:33;
6、龖(dá)笔画数:34
7、龗(líng)笔画数:34
7、鱻(xiān)笔画数:33;
9、爩(yù)笔画数:33。
10、(biáng)笔画数:56.
扩展资料:
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史上最难写的汉字,即“点(丶)、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捺(乀)、折(乛)、弯()、钩(亅)”,又称“永字八法”。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《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》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:横类、竖类、撇类、点类、折类。
汉字的字体分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。手写体是指文字的手写形式,它灵活多样,易于表现个人风格,现代汉字手写体主要有楷书、草书、行书等三种。手写体的汉字笔形因书写时使用硬软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如使用硬笔书写的竖笔类笔形,用软笔(如毛笔)书写时还可分为短竖、长竖、悬针竖和垂露竖等笔形。
印刷体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,现代汉字印刷体主要有宋体、仿宋体、楷体、黑体四种,其中宋体和楷体是最常用的印刷体。在汉字字形整理之前,印刷宋体和印刷楷体的笔形、笔势差异较大,如印刷楷体的“即”,在印刷宋体中则为“?、卽”两种字形。
世界上最难写的字,是什么字
这个号称地球上最难写的字,读“biang”,第二声,是西安的一种美食——biang biang 面。
跟我学习硬笔书法的孩子们,都对这个神奇的“biang”字十分敬仰,我偶尔也会让他们到小黑板上去写着玩,看谁写得好。
能把这个“biang”字写得比较好看的时候,就说明你对字的“结构”已经具备很好的“感觉”了。
“感觉”是个很神奇的东西,学外语需要练出很好的“语感”;学打球需要练出很好的“球感”……于是我也把写字的这种感觉称为“字感”。
“字感”对学写字的人有什么用?
用处太大了,中国汉字光常用字就有3500个,挨个去把他们练好,花费的时间、精力都是巨大的。
所以,通常我们都会遵循“笔画——偏旁部首——结构——整体效果”的方式来进行练字。练出来的是什么?练出来的其实就是一种写字的“字感”。
“字感”练好了,完全不需要把所有汉字都去学、去练一遍,照样能写好绝大部分汉字。
“字感”可以引导我们,哪怕是去写一个从来没有写过的字,一个很生僻的字,甚至一个凭空新造出来的字,也能把他写得好看。
而硬笔书法中的“字感”,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:
1、均匀。2、平衡。
均匀,如何理解?
写一个字,它所有笔画的布置,基本上都是均匀分布的。
如果某个地方很多笔画挤成一团,而某个地方的笔画又很松散,显出大量空白,那这样的字肯定显得难看。
“biang”这个字,笔画共有60多画。
“字感”良好的人,从开始写前几个笔画的时候,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对全局的预判了。
“穴宝盖”写多大,下面的“言”字横写多长,几横之间的距离如何安排等,都会顺着自己对“均匀”的预判而自然进行……
而字感不好的人,只能一个笔画、一个笔画,或者一个偏旁、一个偏旁地“死磕”。写完之后发现,所有部分都写出来了,虽没什么错误,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是七扭八歪的,很难看。
做好“均匀”的诀窍,就是注意好笔画的“距离分布”和“角度分布”。
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什么字?
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biang,如下图:
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Biangbiang面。biáng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象声词,有时为口头禅,或童语。此字出于陕西关中的一种小吃“Biangbiang面”(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,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,通常手工擀成长又宽又厚的面条)
书写笔画顺序:先写穴字头,再写幺、言、幺,接着写长、马、长,左边写月,右边写立刀旁,下面心字底,最后写个走之底。
文字来历:
biáng字的来历就像独轮车的造型。“一点撩上天”指的是卖面人的草帽,“留个钩搭挂麻糖”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,“东一扭,西一扭”是指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,“左一长,右一长”是指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。
歌谣可谓高度概括了古道车夫的形态和艰辛,而“马大王”的“马”字和字顶头的“穴”字分别代表了男、女。
中国最难写的22个字怎么读
中国最难写的汉字有:龘 、鍪、耱、耋、鼗等等。
1、龘
拼音:dá。
部首:龙 。
总笔画数:51 。
释义:形容龙腾飞的样子。《玉篇》音沓。龙行龘龘也。古同“龖”,龖之赫,霆之砉(砉,[huā]象声词,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)
2、鍪
拼 音: móu
部 首 :金
笔 画: 17
五 行 金
释义:鍪móu ㄇㄡˊ〔兜~〕1.古代打仗时戴的盔。2. 古代的一种炊具,作用相当于锅。 青铜制或铁制。侈口束颈,口有唇缘,鼓腹圆底。流行于战国并沿用至汉代早期。古代士兵带的胄与鍪相似,因此叫做“兜鍪”。
3、耱
拼音:mò
部首 :耒
总笔画 :22
笔顺 :一一一丨ノ丶丶一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一ノ丨フ一
释义:
耱 mò亦称“耢
耱,有些地方也称作“耢”,有些地方也称作“盖”。用手指粗细的树枝条编在长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种农具,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,使土粒更酥碎些,有时也用来保墒。使用时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,由牲畜拉着前进,操作者站立其上,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,以增大对土面的力。
4、耋
拼 音 :dié
部 首: 耂
笔 画 :12
繁 体 :耋
释义:七八十岁的年纪,泛指老年:耄(mào)~之年。
5、鼗
拼 音:táo
本 义:北方偏远少数民族的鼓
详细字义:长柄的摇鼓
总笔画:19
部首:鼓(部外笔画:6,总笔画:19)
释义:鼗 táoㄊㄠˊ形声。字从兆从鼓,兆亦声。“兆”意为“远”。“兆”与“鼓”联合起来表示“远鼓”、“远方进贡来的鼓”。
史上最难写的10个汉字
史上最难写的10个汉字如下:
1、人
写"人"需两笔史上最难写的汉字,做人要一生,一笔前半生,一笔后半生;一笔写前进,一笔写后退;一笔写付出,一笔写收获;一笔写自己,一笔写爱人。
人字的结构看似简单,要写好却颇费周折。
2、心
“心”字三个点,一点给亲情,一点给爱情,一点给友情,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挣脱。
你越想抓牢的,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方为高人。
“心”字虽简单四笔,看似简单,写起来却不简单,做起来更难。心正笔正。
3、永
“永”字,一个字,八笔画,代表史上最难写的汉字了中国书法笔画的大体,“永”字笔画种类多,但笔画不多,结构不是太简单,也不是太复杂,写好了,楷书一定不会差。
4、道
“道”字,由一个“走”字底和一个“首”字组成。这告诉我们,要走出一条人生之“道”来,首要的,是迈开脚去走。
理想很重要,信念很重要,毅力很重要,坚持很重要,机会很重要……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,不去行动,这一切都将等于零。
5、天
不要自视清高,天外有天,人上有人。
字难写就难在一个正上,人正笔正,“天”字两个横画,长短、位置、倾斜角度,看似简单,要想写的不偏不倚,何等之难。
6、火
撑起一个人,做事要把劲儿用到点子上!
又是点,距离、姿态、位置,哪一个不需要仔细思量!
7、寸
一寸光阴一寸金,勤学苦练方成才。
画龙点睛就在那一点上,不管前两笔如何扭捏作态,这个点让你回归端庄秀丽。
人生亦如此,说话做事也好,学习享乐也罢,如果最终不能做到分寸有度这一点,就很可能陷入物极必反的桎梏之境。
8、女
“搔首弄姿”和“千娇百媚”,这层窗户纸,可别捅破,难写的程度大家肯定都知道。
9、工
脚踏实地,要对得起头上的青天!
最后一横如果太平,字就会太过僵硬,倾斜角度过大,重心就没了。这就需要随机应变,在变中求胜。
10、口
张“口”说话要留有余地,又要凸显你的与众不同,这是个技术活。
灵活的人懂得布局,两横两竖的结合,灵活而不是稳重。
中国最难写的22个汉字是什么?
中国最难写的汉字有:龘 、鍪、耱、耋、鼗等等。
1、龘
拼音:dá。
总笔画数:51
笔画读写:点、横、点、撇、横、竖撇、横折弯钩、横、横、横、竖折竖、横、竖弯钩、横、横、横;下面其余两个从左边和右边的都是相同的笔画。
释义:形容龙腾飞的样子。古同“龖”,龖之赫,霆之砉(砉,[huā]象声词,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)
2、鍪
拼 音: móu
部 首 :金
释义:鍪,汉字,读音móu,是指古代打仗时戴的盔;又指古代的一种炊具,作用相当于锅,青铜制或铁制,侈口束颈,口有唇缘,鼓腹圆底,流行于战国并沿用至汉代早期。古代士兵带的胄与鍪相似,因此叫做“兜鍪”。
3、耱
拼音:mò
部首 :耒
笔顺 :一一一丨ノ丶丶一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一ノ丨フ一
释义:耱亦称“耢。耱,有些地方也称作“耢”,有些地方也称作“盖”。用手指粗细的树枝条编在长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种农具,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,使土粒更酥碎些,有时也用来保墒。使用时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,由牲畜拉着前进,操作者站立其上,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,以增大对土面的压力
4、耋
拼 音 :dié
部 首: 耂
释义: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,读作mào dié。耄,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。耋,年纪为八十岁。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。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,一般来讲,男性称“寿”,而女性是不称寿的,一般称“福”。
5、鼗
拼 音:táo
本 义:北方偏远少数民族的鼓
释义:鼗 táoㄊㄠˊ形声。字从兆从鼓,兆亦声。“兆”意为“远”。“兆”与“鼓”联合起来表示“远鼓”、“远方进贡来的鼓”。:
鼗”是小型鼓,声响传不远。故其本义“远鼓”当指边远地区进贡来的鼓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天子赐伯子男乐,则以鼗将之。又一作鞀。”这是帝王用边远地区进贡的鼓(种)来表示“让边远地区听到中原之声”的意思。“将之”是“激励之”的意思。属于八音之中的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