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庙号谥号(乾隆的年号庙号谥号)

admin 2022年09月23日 17:04:11 4
庙号谥号(乾隆的年号庙号谥号)摘要: 本文目录一览:1、常见的谥号和庙号有哪些2、...

本文目录一览:

常见的谥号和庙号有哪些

谥号的分类

有褒扬性的 美谥、怜惜性的平谥、贬义性的 恶谥三种。

1. 美谥,如:庄、武、文、宣、襄、明、睿、康、景、懿。

2.平谥:如:怀、悼、哀、闵、思、殇,有点同情的意味。

3.恶谥,如:厉、灵、炀,都含有否定的意思。

二、常见诗人谥号:

宋朝

晏殊——元献

范仲淹——文正

司马光——文正

欧阳修——文忠

苏轼——文忠

王安石——文

岳飞——先谥“武穆”,后谥“忠武”

秦桧——先谥“忠献”,后谥“缪丑”,又改回“忠献”,后又谥“缪狠”

明朝

杨慎——文宪

于谦——忠肃

王守仁——文成

解缙—— 文毅

庙号和谥号的区别是什么?

区别庙号谥号: 庙号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、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。 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、诸侯、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,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,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。

以下是谥号的相关介绍:

谥号庙号谥号,一般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,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,始于西周,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。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,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,古人为庙号谥号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,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。

总的来说,古代历史上的皇帝、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,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,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,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。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。

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,约周穆王时期,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。

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——谥号

年号、庙号和谥号分别是什么意思?

年号: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,由西汉武帝首创,他的第一个年号为“建元”。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,必须改变年号,叫做改元。

庙号:庙号始于西汉,止于清朝,是封建皇帝死后,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。自汉代起,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、高祖或世祖,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、世宗等。

谥号:所谓谥号,又称谥,乃帝王、大臣、士大夫身后,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。皇帝谥号(包括庙号),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。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。

三者的主要区别为: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,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,其中,庙号只针对帝王,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。称呼时,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,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。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,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。

扩展资料:

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,从唐开始都有庙号,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。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(一世一元),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。

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(正统,天顺),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,代宗即位,他被放回来后成庙号谥号了太上皇,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(夺门之变)重新做庙号谥号了皇帝,所以有两个年号。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,是肃顺他们拟的,不久慈禧发动政变,杀了肃顺,年号改作同治,原来的年号没叫开,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。

有时候,不做皇帝的,死后追尊为皇帝,如曹操、司马懿父子等,还有一个是多尔衮,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,但那只是权宜之计,不出一个月,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,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,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。

谥号和庙号的区别

谥号指的是古代皇帝死后,后人对他们的称谓;庙号指的是古代帝王去世以后,在太庙里面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。庙号起初并不是只有皇帝可以享用,一般能够入太庙的人都是一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功臣和明君。

在古代谥号和庙号这是代表着一种荣誉的称谓,比如汉武帝他用的就是“帝”称,其中“武”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谥号。起初古代皇帝去世以后,他们的谥号一般都是一两个字。

不过到了后来的时候,皇帝的谥号还发展到了二十多个字,谥号也是分为多个含义的,其中有褒义也有贬义,每个人皇帝的谥号不一样,其中的含义也是不同的。

庙号刚开始的时候,不是只有皇帝可以享用。一般对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,他们都是可以被追上庙号的,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。比如唐太宗的“太宗”,这就是李世民的庙号。

阅读
分享